首页 经验 正文

实拍广州暴雨水浸街,城市应对与市民生活

实拍水浸街景象与城市韧性

广州,这座历史悠久的南国都市,以其繁华的商业街区、丰富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岭南风情闻名遐迩,每当暴雨来袭,这座城市的另一面便展现在世人面前——水浸街,近年来,随着极端天气事件的频发,广州多次遭遇暴雨袭击,导致多处路段积水严重,给市民的日常生活和出行带来了极大不便,本文将通过实拍镜头,记录广州暴雨水浸街的情景,探讨城市应对暴雨的措施以及市民在暴雨中的生活状态。

实拍场景一:珠江新城的水上“奇观”

9月15日午后,广州再次遭遇暴雨侵袭,在市中心的珠江新城,原本繁华的街道瞬间变成了“水上世界”,暴雨如注,雷声轰隆,百米外的高楼大厦在雨幕中若隐若现,宛如海市蜃楼,记者在现场看到,多处路段积水严重,积水深度甚至达到了成年人的小腿部位,行驶的车辆在积水中缓缓前行,仿佛是在水中“开船”。

“没想到我居然在珠江新城看到了‘海’。”一位市民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了自己的见闻,视频中,车辆在水中艰难行驶,溅起层层水花,行人则小心翼翼地绕过积水区域,寻找安全的通行路径,这一幕幕场景,让人不禁感叹暴雨给城市带来的巨大影响。

实拍场景二:番禺汉溪大道的“塞车长龙”

同样是在9月,受台风“海葵”残余环流影响,广州番禺区多地出现暴雨,汉溪大道作为该区的主要交通干道之一,在暴雨中遭受了严重的水浸,记者在现场看到,道路积水带长达两百米,积水最深处达到了80厘米,车辆只能缓慢驶过积水区,导致该路段从西往东方向形成了长达1.9公里的“塞车长龙”。

在积水路段旁,锦绣香江小区的大门口也未能幸免,主干道、辅道及非机动车道均积水严重,其中以非机动车道上的积水最深,记者走过近200米的积水带时,发现非机动车道积水最深处已经到达大腿中部,市民们不得不选择步行或涉水前行,其中不乏外卖小哥骑着电动车、将外卖箱放在胸前用双腿托着,艰难地渡过积水区。

城市应对:紧急响应与排水系统

面对暴雨带来的水浸问题,广州市政府迅速启动应急响应机制,广州市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多次升级暴雨应急响应级别,并发布相关预警信息,提醒市民注意防范,市排水部门也紧急调派排水设备和人员前往积水路段进行排水作业。

尽管城市排水系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积水问题,但在极端天气面前仍显得力不从心,有专家指出,广州作为一座快速发展的城市,其排水系统建设相对滞后于城市化进程,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人口的不断增加,排水系统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加强城市排水系统建设、提高排水能力已成为当务之急。

市民生活:挑战与应对

暴雨给市民的日常生活带来了诸多挑战,在珠江新城和番禺汉溪大道等积水严重的路段,市民们不得不改变原有的出行方式,有的选择步行或骑行共享单车涉水前行;有的则选择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还有的则选择在家办公或远程办公以避免出行风险。

对于需要外出的市民来说,暴雨中的出行无疑增加了许多不便和安全隐患,记者在现场看到,不少市民在涉水前行时都小心翼翼地观察路况和积水深度;有的市民则穿着雨衣或打着雨伞在雨中艰难前行,暴雨还导致部分路段交通拥堵严重,给市民的出行时间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在挑战面前,市民们也展现出了顽强的生命力和团结的力量,有的市民自发组织起来清理路面上的积水;有的商家则提供避雨场所和热水给需要帮助的市民;还有的志愿者在暴雨中坚守岗位为市民提供救援服务,这些温暖人心的举动不仅缓解了暴雨带来的不便和困扰,也彰显了广州这座城市的温度和人文关怀。

反思与展望:构建韧性城市

暴雨水浸街的现象再次提醒我们,构建韧性城市已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韧性城市是指能够抵御、适应和快速恢复自然灾害等外部冲击的城市,在构建韧性城市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完善排水系统、提高道路排水能力、建设防洪设施等,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2、提高应急管理水平:建立健全应急管理体系和应急预案体系,加强应急演练和培训,提高应急响应速度和效率,加强跨部门协作和信息共享机制建设,形成合力应对自然灾害的局面。

3、增强公众意识:通过宣传教育等方式提高公众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