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肝癌作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全球范围内居高不下,这一形势尤为严峻,多位医学专家指出,中国超过八成的肝癌与乙型肝炎(乙肝)密切相关,这一发现不仅揭示了乙肝在肝癌发生中的重要作用,也为我们预防和治疗肝癌提供了新的思路。
乙肝与肝癌的紧密联系
乙型肝炎病毒(HBV)是一种DNA病毒,主要通过血液、母婴和性接触等途径传播,感染乙肝后,病毒会长期潜伏在人体内,逐渐损害肝脏细胞,导致肝炎、肝硬化,并最终可能发展为肝癌,据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肿瘤外科主任樊嘉教授介绍,中国超八成的肝癌患者都与乙肝病毒感染有关,这一比例远高于其他类型的肝炎,如丙型肝炎、甲肝、戊肝和丁肝。
乙肝诱发肝癌的机制复杂多样,乙肝病毒可以直接整合到人类DNA中,激活部分肿瘤基因或使抑癌基因失活,从而诱发肝癌的发生,乙肝导致的肝硬化也是肝癌的重要诱因,肝硬化患者的肝脏细胞不断增生并伴有炎症,这种持续的炎症刺激会进一步促进肝癌的发展。
乙肝的隐蔽性与早期症状
乙肝的隐蔽性是其难以被及时发现的重要原因之一,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几乎95%的肝炎患者不知道自己已经感染,乙肝的早期症状往往不明显,包括乏力、黄疸、食欲降低等,这些症状容易被忽视或误诊为其他疾病,随着病情的进展,患者可能会出现面色灰黑、腹水、蜘蛛痣以及脐周静脉曲张等严重症状,但此时往往已经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
对于乙肝的筛查和早期诊断至关重要,樊嘉教授建议,高危人群应至少每隔6个月进行一次甲胎蛋白(AFP)检查和肝脏超声检查,以便及时发现肝脏的异常变化,甲胎蛋白是一种常用的肿瘤标志物,对于肝癌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而B超检查则可以直观地观察肝脏的形态和结构,判断是否存在硬化、水肿和腹水等病变。
肝癌的筛查与治疗进展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肝癌的筛查和治疗手段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除了传统的甲胎蛋白和B超检查外,近年来还涌现出了一些新的肝癌筛查方式,如miRNA微小核糖核酸等,这些新的筛查手段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能够更早地发现肝癌的踪迹。
在治疗方面,肝癌的治疗方式也日趋多样化,对于早期肝癌患者,手术切除、射频消融等局部治疗手段往往能够取得较好的疗效,而对于中晚期患者,则可以采用介入治疗、系统治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多种手段进行综合治疗,这些治疗方式的联合应用,可以显著提高肝癌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公共卫生与防控策略
面对严峻的肝癌形势,中国政府和相关机构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强肝癌的防控工作,2023年10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3个部门联合制定并公布了《健康中国行动—癌症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0年)》,明确提出要推广癌症早诊早治,强化筛查长效机制,这一方案的实施,将为肝癌的防控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
各地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制定并实施了针对肝癌的防控措施,以上海市为例,上海市卫生健康委等多部门共同制定了《健康上海行动——癌症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0年)》,启动了针对包括肝癌在内的多种常见癌症的综合风险评估和筛查管理工作,在上海的社区层面,肝癌筛查的关口已经逐步覆盖到社区,为高危人群提供了更加便捷和高效的筛查服务。
公众教育与意识提升
除了政府和专业机构的努力外,公众教育和意识提升也是肝癌防控的重要环节,由于乙肝的隐蔽性和肝癌的严重性,很多人对乙肝和肝癌的认识不足,缺乏必要的防范意识,加强公众教育,提高人们对乙肝和肝癌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对于降低肝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
专家建议,公众应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饮酒、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和适当的运动,对于乙肝病毒感染者,应该定期进行体检和筛查,及时发现并治疗肝脏病变,公众还应该关注肝癌的科普知识,了解肝癌的预防和治疗方法,以便在需要时能够做出正确的决策。
中国超八成的肝癌与乙肝有关,这一事实提醒我们乙肝在肝癌发生中的重要作用,面对严峻的肝癌形势,我们需要政府、专业机构和公众的共同努力来加强肝癌的防控工作,通过加强筛查、提高治疗水平、加强公众教育和意识提升等措施的实施,我们有信心降低肝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为人民群众的健康福祉贡献更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