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 正文

简述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

攻击行为的原因和教育策略

攻击行为,是指人们在情绪激动、压力过大或者自我控制能力不足的情况下,采取了暴力、言语上的侮辱等方式去伤害别人的行为。长期以来,攻击行为一直是社会问题中的一个大头,在很多场合中也经常出现。那么,造成攻击行为的原因是什么?教育策略应当如何定位呢?

一、攻击行为的原因

(一)心理原因

情绪问题:攻击行为往往来源于人的情绪过于激动与不稳定,或者受到了严重的刺激,人的自控能力受到了极大的挑战,难以在情绪压力下表现出平和、冷静的态度。

自我保护:人类的行为中,常常会考虑自己的利益与安全,当自己的利益受到威胁或者安全受到威胁的时候,就很容易采取攻击行为以保护自己。

(二)社会原因

文化因素:处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有不同的文化习惯和信仰,由此导致的观念、价值、习俗等差异,经常会导致误解或者不满, 甚至引发了矛盾、冲突。

社会压力:如就业压力,经济压力等等,会让人的生活陷入焦虑、紧张中,形成心理上的压力。长时间的压抑情绪和无法发泄,也容易导致攻击行为。

(三)生物学因素

基因遗传:研究表明,攻击行为也具有一定的遗传基因因素,譬如前额叶皮层的结构和功能等,都定量影响攻击行为的发生。

荷尔蒙因素:荷尔蒙的产生会对身体产生影响。例如,睾丸激素(男性荷尔蒙)和卵巢激素(女性荷尔蒙)的水平影响人类的攻击性,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有差异。

二、教育策略

(一)培养健康情绪

在教育中,培养健康的情绪应是一项重要任务。我们可以通过以下的方法来达成:

了解情绪:教育者应该加强自己的情绪教育知识,理解人类的情绪状态及其对人类行为和心理的影响。

积极心态:教育应该鼓励学生采取积极、乐观的态度,在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时候不要轻易放弃。

妥善处理情绪问题:学会妥善处理负面情绪和不良行为是非常重要的,例如专业人士如心理医生等可以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指导。

(二)教育沟通技巧

有效的沟通能够避免误解和歧义,从而减少不必要的矛盾和冲突。我们可以通过以下的方法来提高沟通技巧:

表达技巧:了解如何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需求,以便更好地得到解决问题的帮助和支持。

倾听技巧:学会倾听他人的观点和看法,了解他们的处境和需要。

(三)教育暴力解决的危害性

教育者应教育学生理解暴力解决问题的危害性,培养学生面对冲突时采取和平解决途径的能力和意识,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

了解暴力的危害:暴力不仅会伤害到他人,还会带来社会的潜在危害,甚至威胁到自身利益。

和平解决问题:教育者应该让学生理解和平解决问题以及沟通解决问题的重要性,避免采取过激的行动。

对于攻击行为的原因,教育策略应从培养健康情绪、教育沟通技巧和教育暴力解决的危害性等方面进行介入,以增强学生的调适能力和情绪稳定性,提高学生的处理冲突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