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 正文

平行教育原则是指什么

平行教育是指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互配合、相互促进、互为补充的教育方式。在平行教育的实践中,有一些基本要求需要被充分考虑和满足:

1. 教育目标的一致性

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上应该保持一致。学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和能力,而社会教育则更加关注实践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两者之间的目标一致性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 教育资源的共享

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应该共享教育资源,包括教学设施、教学设备以及教育专家。这种共享有利于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丰富教育形式和手段,为学生提供更加多元化、个性化的教育服务。

3. 教育评价的统一

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教育评价应该相互衔接、统一。评价标准、评价体系应该具有一定的一致性,同时要合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发多元化的评价工具,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发展状况。

4. 教育主体的互动

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教育主体应该展开积极互动。学校和家庭、学校和社区、学校和企业等应该加强合作,形成教育合力,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更加全面的成长环境。

5. 教育过程的衔接

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教育过程应该有机衔接。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不应该是相互孤立的,而是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教育过程。学校应该关注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社会教育也应该关注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从而形成教育全覆盖、多方位发展的局面。

平行教育要求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在目标、资源、评价、主体互动和教育过程等方面实现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共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